源于蒙醫 歷代傳承
何氏骨科由何氏先輩特呼爾氏創立。特呼爾氏系蒙古族醫武世家,每代均有任軍中醫官者。公元1644年,清攝政王多爾袞奉世祖福臨(順治)旨,由滿州進山海關入中原,時任軍中醫官的何氏先輩隨軍遷陡。
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因與準噶爾作戰,調荊州滿蒙族混合編制的駐防八旗官兵3000名進駐四川,何氏先輩隨軍到成都。1721年(康熙六十年)戰事平息,應四川巡撫年羹堯奏,選留官兵匠役2100余名永駐成都,何氏先輩因之定居西蜀少 城(今成都市柿子巷)。因屬八旗統轄,故稱“旗人”,何氏家族系鑲蘭旗、三甲。其第三代傳人何興仁,曾任成都西較場八旗軍醫官。
歷代相傳,豐富發展。何氏骨科因其先輩在隨軍轉戰中廣泛接觸滿、漢族文化,而逐漸融蒙、滿、漢族傳統骨傷科學及其武學為一爐;至第四代何仁甫,始汲西醫學之長處,因其醫理醫技自成體系,臨床療效蜚聲遐爾,為發展四川醫藥衛生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故二十世紀上葉成為四川中醫骨科著名學派之一。
何氏開派,功在四代。第四代傳人何仁甫(1895-1969),字同良,號白玉山人,系何氏骨科第四代傳人,四川名醫。其生平事跡載入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編、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四川省近現代人名錄》、成都市滿蒙人民學習委員會和滿族蒙古族編纂組編印的《成都滿蒙族志》。何仁甫自幼從父何興仁學醫習武。幼年啟蒙于成都市蜀華街前清秀才瑞炳麟開辦的私塾;民國初年就讀成都儲才中學;中學畢業后曾入成都春熙路基督教青年會學習英文,合格后由該會推薦到華西協和醫院(今華西醫科大學)學習西醫學。青年時期先后拜滿、蒙骨科名醫開長齋、春三爺與擅長治療骨結核、骨髓炎的漢族名知徐壽仙、著名拳師馬震江為師。他中西文化根底堅實,全面繼承何氏骨科,勤求古訓,博采眾長,具“不囿經典,獨樹一幟”之學術風格,撰有《特呼爾正骨手法》、《無暇齋正骨經驗》、《仁者醫話》等著述。
他一生以“繼承何氏骨科祖傳醫術,濟世活人”為志,勤于實踐,治學嚴謹,學貫中西,奠定了何氏骨科理、法、方藥體系日臻完善并在四川地區自成一派之基礎;醫術精湛,扶傷濟貧,淡泊名利,贏得了社會廣泛贊譽和尊敬。他謹守祖訓,將何氏骨科只傳給了自己的三個兒子,第五代傳人--長子何天祥、四子何天佐、五子何天祺。
弘揚傳承,始集大成。
第五代傳人現均系中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衛生部、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的“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老師”。何天祥,系四川省舞蹈損傷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全國及四川人大代表,創立四川天祥骨科醫院,著有《中國藝術形體損傷學》并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科技進步獎,榮獲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的“全國優秀醫務工作者”稱號及頒發的“五一”勞動獎章;何天佐,系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批文職將軍(中將),高級技術專家、主任醫師,1986年創建成都軍區八一骨科醫院、1988年創建海南骨科醫院并任院長至今。著有何氏骨科當代學術標志性專著《何氏骨科學》,取得何氏骨科首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頒發的“發明專利證書”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國家新藥批準文號”,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授予的“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多次榮立軍功;何天祺,系四川省政府科技團顧問,四川何氏骨科研究所所長,主任醫師,創建四川何氏骨科醫院并任院長至今。榮獲四川省人民政府頒發的“勞動模范”獎章,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授予的“全國先進工作者”及衛生部授予的“全國衛生文明建設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何氏骨科第四代、第五代傳人為發展中國醫療衛生事業所做出的杰出貢獻,已載入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編的《巴蜀史志》,并享有“一門四父子,都是大醫家”、“托舉起了當今西部中醫骨科學的輝煌”、“創立了中國骨科學的奇跡”等贊譽。
蒙古世醫,代有傳人。
何氏骨科,造福人類。
位于四川成都市郫縣安德鎮安龍村的何氏骨科史料館
四川何氏骨科史料館位于四川成都郫縣,這是一個古樸的院落,懸掛著“何氏骨科史料館”的牌匾,里面陳列著各種關于何氏骨科的史料,還有由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監制的 《蒙何氏家族系鑲蘭旗、三甲。其第三代傳人何興仁,古族世醫特乎爾氏史略》紀念碑。
何氏骨科史料館院落
何氏骨科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價值,何氏先輩在隨軍轉戰中廣泛接觸滿、漢族文化,而逐漸融蒙、滿、漢族傳統骨傷科學及其武學為一爐。至第四代何仁甫,始汲西醫學之長處,因其醫理醫技自成體系,臨床療效蜚聲遐爾,為發展四川醫藥衛生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故二十世紀上葉成為四川中醫骨科著名學派之一。
史料館大廳
作為醫武世家的蒙古族特呼爾氏家族(漢姓何氏),每代人之中都有人在軍隊里從事骨科診療和武術教練。何氏骨科作為何氏家族的祖傳醫術,其傳承與中國傳統技藝的傳承方式一樣,主要以“師帶徒”的方式,活態傳承,迄今已連續傳至第七代,傳承脈絡清晰。
《蒙古族世醫特呼爾氏史略》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