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健康熱線:0737-6808020
                                        急診熱線:0737-6800120
                                        • 益陽市赫山區、高新區、資陽區城鄉居民醫保定點醫院
                                        • 益陽市(區)城鎮職工醫保定點醫院
                                        • 益陽沅江市、桃江縣、南縣、城鎮職工、城鄉居民醫保定點醫院
                                        • 益陽市車傷保險、意外保險、人身保險定點醫院

                                        何氏骨科的歷史

                                        開派成都 功在四代

                                               據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監制的《蒙古族世醫特呼爾氏史略》中關于“何氏開派,功在四代”的記述,20世紀上葉,作為四川中醫骨科著名學派之一的何氏骨科,其代表人物為何氏骨科第四代傳人何仁甫。

                                        1-220325154314525.jpg

                                          何仁甫,1895年7月─1969年4月,字同良,號白玉山人,蒙古族,祖姓特呼爾,四川成都人。


                                          秉承祖傳,學術開派

                                          何仁甫生長于蒙古族醫武世家,自幼從父何興仁學醫習武。幼年啟蒙于成都市蜀華街前清秀才瑞炳麟開辦的私塾;民國初年就讀成都儲才中學;中學畢業曾入成都春熙路基督教青年會學習英文,合格后由該會推薦到華西協和醫院(今華西醫科大學)學習西醫學。除跟隨父親學習何氏骨科祖傳醫術之外,青年時期還先后拜滿、蒙族骨科名醫開長齋、春三爺,漢族擅長治療骨結核、骨髓炎的中醫外科名醫徐壽仙和著名拳師馬震江、馬鎮江為師。嚴格的家教和苦學,同時吸取了西方醫學的營養,使何仁甫在青少年時期便奠定了何氏骨科承前啟后的堅實基礎。


                                          “勤求古訓,博采眾長”,他繼承了祖傳何氏骨科精髓,有“不囿經典,獨樹一幟”的學術風格,使何氏骨科形成開派之勢,不斷發展。他在懸壺濟世不斷總結臨床學術經驗的同時,潛心研究并著述――《特呼爾正骨手法》、《無暇齋正骨經驗》、《仁濟醫話》等。這些著述體現了何仁甫的主要學術思想及醫理醫技特色。何仁甫對古代醫典注重“取其精華,去蕪存真”,他對所學醫經范圍、版本和方法均慎密選擇?!度蕽t話》云:“內、難經典,本經及歷代骨科外科專著必讀,而歷代骨科外科專著版本繁雜,當認真選擇,避免誤讀疏漏或謬誤之版本,如讀明代《外科正宗》的后世版本,應讀清代徐大椿批注的《徐批外科正宗》?!?/p>

                                        在勤求古訓的同時,他強調醫術只有隨著醫學的發展而發展,才能顯示旺盛的生命力,“切記墨守成規,勿做井底之蛙”。何氏骨科,歷代相傳,不斷豐富和發展。何氏開派,功在四代,何仁甫作為何氏骨科第四代傳人,全面繼承何氏骨科的根本,經認真研究不斷實踐,特別是在認真學習現代醫學的基礎上,融匯中西醫治療骨科疾病的經驗,在不斷總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何氏骨科理、法、方、藥的完整體系,開創了中醫骨科的著名學派。同時,他謹守祖訓,言傳身教,將其心得只傳授給長子何天祥、四子何天佐和五子何天祺,為何氏骨科的傳承何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辨證診斷,中西合參

                                          何仁甫主張診病“須中西合參”(《仁濟醫話》)。 尤為強調“汲取西醫儀器檢測之長處”,但同時須結合臨床癥狀細審,“不可依賴儀器”(《仁濟醫話》)。如成都簇橋病員賴安年,右跟骨開放性損傷一月后求治于何仁甫,雖然X線檢查提示骨質無異常,但有局部紅腫、脈數、舌紅、苔黃膩、小便黃、大便結等濕熱毒邪附骨之癥,何仁甫經仔細診斷后,按骨髓炎治療而愈。他在骨科疾病分類上,首先分為“骨傷、骨病”,再將骨傷分為“軟傷、硬傷”。對于骨病,他專門強調骨病與中醫外科之癰、疽、瘡、瘍應嚴加區分,不可混為一談(《無暇齋正骨經驗》)。


                                          正骨手法,得心應手

                                          何仁甫恪守家族傳統,主張蒙古族骨科醫生“應當醫武不分家”,為醫之時,習武強身,他長于氣功和單刀。他常說“夏練三伏,冬練三九”不怕苦,文藝界“臺上幾分鐘,臺下十年功”是常規,深研武術的一招一式、一拳一腿,與觀察骨傷骨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后一樣,都需要功在平素。骨科醫生只有具備了健壯的體魄,才能避免實施正骨手法時力不從心或虎頭蛇尾。因此過硬的武功是骨科醫生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之一,武功扎實,用力得當,一人即可實施正骨手法治療。實施正骨手法,他強調“手法如書法,手到、心到、氣到,才能心手合一,運用自如”(《特呼爾正骨手法》)。


                                              施法時注意盡可能減輕病員痛苦,“切忌傷而再傷”,應做到“氣沉丹田,力透肱腕,勁達指端,視之不見,觸之如電”(《特呼爾正骨手法》)。手法得當。才能奏立竿見影之效。1952年,成都群眾京劇團副團長筱虎辰練功損傷腰部不能動彈,又因演出在即,團里非常著急,遂由人背至何仁甫家請其治療,何診斷為腰椎小關節紊亂,施以手法整復,筱當即就能站立走動,保證了及時演出。1963年荀慧生劇團在蓉演出,鼓師劉某因腰椎間盤脫出而不能動彈,演出在即,全團為此十分著急,經何仁甫以手法治療一次,次日劉即參加了演出,為此,時任團長、我國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專門在成都錦江賓館宴謝何仁甫,并致公函云:“……妙手伸來百骨痊?!?/p>


                                          遣方用藥,貴在精活

                                          論及遣方用藥,何仁甫認為“全在一個活”字。他說:“同屬磚瓦木料,何以能造萬千風格之廟宇殿堂,匠心獨運是其故也(《無暇齋正骨經驗》),而“活”字當依具體傷病而論。如治損傷,“當辨筋傷骨傷、氣傷血傷。孰輕孰重,藥有輕重之別;甚或異病同治,同病異治。


                                              ”固定之方,不能應萬變之疾” (《無暇齋正骨經驗》)。以外用藥物為主治療骨傷骨病,是何仁甫的一大特色,他認為“局部用藥,直達病所,效速而無傷陰敗胃之弊”(《仁濟醫話》)。在用藥方面,他嚴格遵循祖傳方藥,對祖傳特殊藥物堅持自己栽種、采集、炮制,如接骨要藥“仙桃草”,他事先觀察其生長情況,直至“小滿”節前夕,先以白酒噴于草上的小桃子,使桃內小蟲不致逃遁,旋即剪下小桃子并搗爛入藥,效專力宏;又如何氏骨科丹藥,也是按祖傳驗方選藥和煉制。他認為“藥物乃療傷之工具,醫不精藥則不足為醫”(《仁濟醫話》)。何氏骨科方藥獨特的臨床療效,集中體現在骨科疑難重癥的治療方面。老紅軍楊勝喜,抗戰時期從馬背上摔下致腰部受傷,經多次治療未愈,行走困難,20世紀60年代初慕名請何仁甫診治,何仁甫診斷為陳舊性第一、二腰椎壓縮性骨折、腰椎廣泛骨質增生癥,以何氏骨科藥物和手法治療半年痊愈,使之不僅恢復了正常行走,而且可騎自行車。


                                              1962年,四川省體委田經隊運動健將姜永華“跟腱撕裂”,在成都多處治療一年之久未愈,難以訓練和參賽,省體委領導及病員本人十分著急,遂送到何仁甫家治療,何仁甫以何氏骨科手法和藥物精心治療二月而愈,不僅使姜永華重返賽場,并且于1963年一舉打破女子800米跑全國紀錄。貴州省遵義市京劇團武功演員何坤強,排練“后空翻”時頭部觸地致“第四頸椎骨折伴脫位”,昏迷不醒,搶救脫險后不能活動,幾家大醫院診斷有可能“高位截癱”,經何仁甫施以何氏骨科手法和藥物治療三月痊愈。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僅成都市京劇團、評劇團,成都群眾京劇團、四川青年川劇團及省外劇團演員,以及四川省和成都市體委運動員因骨傷而送何仁甫診療治愈者數以百計。成都群眾京劇團贈匾“再世華佗,演員救星”。


                                          一代名醫,淡薄名利

                                          作為一代名醫,何仁甫的一生不求虛名,潛心濟世。1936年,國民黨第29軍慕名禮聘何仁甫任國術教官兼軍醫顧問,他深感為醫者當以濟世活人為人生要旨,同時不習慣軍營生活,故兩年后即毅然辭去官職,回家行醫和潛心研究、總結何氏骨科的實踐經驗。何仁甫在家行醫雖從不掛牌,亦無任何診所標志,但求治病員絡繹不絕。


                                              新中國成立初期,成都市衛生工作者協會成立,邀請何仁甫為首批會員?!拔母铩逼陂g,以何仁甫為首的何氏家族受到極大沖擊和迫害,被抄四次抄家,醫武世家歷代相傳的家譜和大量的典籍、手稿等亦受損毀。盡管如此,何仁甫弘揚何氏骨科、發展中華醫學的初衷不改,在坎坷的晚年,堅持治病救人,培養第五代傳人。按照“父子相傳,不傳外人”的習俗和何氏家規,何仁甫將何氏骨科醫術及其平生所學,只傳給了自己三個有志繼承何氏祖傳醫術的兒子──長子何天祥、四子何天佐、五子何天祺。


                                          “淡泊明志”是何仁甫的做人準則。在數十年的行醫生涯中,堅持“濟世活人”的志向。對于經濟困難的病人,他不僅免收藥費,而且慷慨資助。1952年,家住成都半邊橋街的婦女鐘素清患右膝、踝關節骨結核,右足背穿孔七處,臭膿污穢終日流溢不斷,經多方醫治并花了許多錢,卻一直未愈,經濟上的拮據和身體上痛苦,使她失去了生活的勇氣,企圖服滅鼠藥自殺,何仁甫為其免費治愈。


                                              1956年,家住東大街的女孩子汪琳患右化膿性髖關節炎和右股骨骨髓炎三年未愈?;ㄈゴ罅酷t藥費,家中已無力持續治療,汪骨瘦如柴,痛苦不堪,也經何仁甫為其免費診療直至痊愈。家住成都同仁路35號的48歲婦女楊宗敬,因車禍致骨盆粉碎性骨折,家境貧寒,無錢醫治,亦經何仁甫為其免費治愈。類似情況不勝枚舉。通過自制藥品少收或不收費救治的病員難以計數,無數病員視他為救命恩人,他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贏得了普通百姓的廣泛贊譽和尊敬。

                                              1969年何仁甫病故,葬于成都市三圣鄉涼風頂,2003年遷至成都市郫縣安德鎮“何氏骨科史料館”。自他逝世后,知曉他的人們深深地懷念他,每逢清明時節,受惠于他和仰慕他的人們常自發地為他掃墓祭祀,延續至今。

                                        1-220325154451113.jpg

                                        何仁甫醫學手稿

                                        0737-6808020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美女